2001年,大学毕业1年多,我们在北京的一些大学同学聚会。大家分享参加工作一年来的体会,共同的感受是实际项目不像想象的那样,总是凑合的情况多,于是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搞一个公司,专门为我们设计或建造的这些项目的后期运行服务,因为我们知道它们存在着大量的设计和施工遗留问题,而这些问题将会对能耗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了最初的创业想法,便开始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同时也慢慢意识到自身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不足,于是在工作7年之后,我参加考研,有幸进入清华大学,师从著名院士江亿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感谢清华的平台优势,我在研究生期间从事了大量节能诊断工作,其中于2008年在香港开展又一城项目的节能诊断工作,使其当年即节省用电量240万度,无成本节能率达15%,最终该项目获英国皇家屋宇工程师协会颁发的年度低碳运行金奖。

有了香港的成功经验,我开始思考内地的建筑节能问题,并于毕业后创办三百里(北京)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从事内地的建筑节能咨询服务。我们在开始的三年间,做了9个项目(这其中有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之家、首都国际机场等知名项目),每个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与此同此,我们也开始意识两个问题:(1)我们的工作效率大低,单一项目的成绩再显著,如果没法复制,我们仍然没有前途;(2)建筑节能的节能率虽高,但总量有限,考虑到复杂的项目运营成本,建筑节能领域的经济前景有限。

基于以上的一些问题,我们将目光渐渐转移到一些与建筑里中央空调系统相关的工业领域,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惊喜地发现,工业里的动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与建筑空调领域类似的问题:运行时缺少专业技术力量支持,各设备系统的实际效率不高,能源浪费严重。不仅如此,在这些领域里,我们既有的知识储备完全胜任它们的节能诊断工作。这为我们一下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胜任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工业企业,我们开始潜心打造自己的节能软件系统,意在用软件帮助我们提高节能诊断效率,通过在线系统实现随时随地的节能服务。这样的软件系统的定位就是要充当一个能源系统运行的高级专家,他可以提供比企业自行雇佣一个高级工程师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其成本却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成本。

我们相信,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生产方式和理念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节能理念亦如此。目前普遍将节能关注点聚集于新设备、新材料开发和制造上、认为节能就是等同于节能改造的想法肯定不再适用。我们将不得不关注设备的运行,特别它们在其所处能源系统中的实际表现。我们认为,再好的东西只有用好才是真好。我们坚信,在工业4.0时代,一定需要通过软件来跟踪这些目前不太引人瞩目的工业动力系统,并使其保证持续高效地运行。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能力所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