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解密家乡实践团实践情况总结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根据江苏省政府今年发布的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6月,在认真解读省政府关于的乡村振兴的最新文件内容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们组建了一个特殊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解密家乡实践团,实践团成员人数近百人,来自信息工程学院全部大一班级。这群孩子的家乡遍布江苏省13市各县市区,他们想通过自已的足迹,走到家乡的田间地头,走近为家乡建设辛勤付出的支书、“新农人”,探索家乡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各方变化,发现当前家乡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瓶颈7-8月的暑期,实践团成员通过现场实践、线上访谈等形式,形成视频、照片、PPT、访谈记录、心得体会等各类实践成果近百份,多角度展现了省内各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亮点做法,同时激发同学们

在实践中深化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在探索中领悟建设家乡、报效社会的真谛。

一、聚人才、寻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在实践团最终收到的实践成果中,采访稿、视频占比较高,成员们拟定访谈稿、找准访谈人,与村支书、“新农人”、普通村民、外来民工等群体对话。在访谈记录中,高频率提到“人才”“特色”等关键词,访谈者不约而同认为,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利用好乡村人才,吸引返乡青年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来自信息工程学院20大数据331班的梁世豪同学,在他的实践报告中提到,他的家乡宿迁市沭阳县青伊湖镇蔷薇村,原来通过外地老板投资项目的方式招商引资,但效果不佳,在学习其他乡村的典型做法后,当地政府转变思想,重点挖掘从本村走出去的“精英”,于是,一位名叫“李华平”的律师回来了。李华平发现蔷薇村的村民在种植“上海青”上经验丰富,且当地气候、水土非常适合种植这种蔬菜,便注册成立“江苏润格贸易有限公司”,流转530亩土地打造上海青蔬菜基地。仅一年多时间,基地大棚数量已达260个,日销售量2.5万斤,日销售额超1万元,市场覆盖面由沭阳县拓展到连云港、南京、苏州等地,成功为当地村民提供众多工作岗位。20网络331班吴哲对家乡“乡土人才+”模式格外感兴趣,她的家乡在洪泽区蒋坝镇,这里正在实行“乡土人才+”模式,当地书记黄得鸿认为,把乡土人才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乡土人才,实行双向培养计划,可以不断激发乡土人才发展活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蒋坝镇加大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培育力度,将农村种养能手、餐饮行业经营能手、传统技艺传承人等20余人培养成为中共党员,聘任他们担任兴村顾问,给与农户技术支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比如当地的小东湖农塘主刘增荣,一方面他打造了立足于依靠网络平台的洪泽湖精品大闸蟹,拓展了线上售卖渠道,与荔优品、盒马鲜生、京东、苏宁等合作,提升养殖需求和收入;一方面他在旁边的土地上种植葡萄、梨树、桃子、苹果等果树,并引进一批优良蛋鸡,实行生态放养,以葡萄、青草与昆虫为食,这样对农业资源进行最大的利用,形成一条完整的绿色生态链。这种一现代化线上平台多元化合作模式为村民提供了一份致富样本,对当地建设生态旅游小镇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上例子只是众多实践成果的一个简短展示,也是人才+特色振兴模式的一个缩影,说明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提升经济的一个重要模块。

二、现代化、数字化,多方面提升乡村生活质量

在调研家乡社会实践中,有部分同学将目光放在了美丽乡村建设上,他们发现一方面老方、危房改造,公共厕所、无害化户厕改造,污水臭水的治理等发生在省内各个乡村,另一方面数字化乡村平台的使用开始普遍,信息的通达大大缩小了城乡接收差,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村镇的治理也变得更加高效。20物联631班的闫乃智同学在与徐州市沛县鹿楼镇后段楼村村委会闫厚财交谈后了解到,后段楼村以前土地散乱,旧房占比达到60%。为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村镇修建公厕32座,新建垃圾分类处置设施6处,硬化道路6.5公里,进一步完善了水、电、路、网、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全面改善了村庄的环境设施。来自泰兴市分界镇耿厂村的陈磊同学在实践总结报告中说道,乡村振兴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体会最深的是医疗设备的提升和福利的增加。这里的老人每年有两次免费体检的机会,而对于特困家庭,村政府给与医疗报销90%的福利,对于较为严重的疾病,村政府与指定医院合作,给与村民低价药物,这一措施让当地村民受益匪浅。

此外,为了使乡村治理更加便捷高效,许多村镇围绕“数字乡村”的目标,将“互联网+”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在20软件631陈秋伶的报告中提到,她的家乡盐城市射阳双庆社区正在数字化村镇的进程中。这里建成了24小时的12316服务工作站和村级益农信息社,完善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为全村全体农民提供“12316”“平安农机通等手机短信服务。在居委会的为民服务大厅里,不仅设置了窗口服务,还装上了“移动端+桌面端+后台支持系统三位一体人社通信息平台,设立了“人社通”智能终端,村民输入手机号码、刷上身份证,即可自助办理,方便快捷。另外,这里还为村民们建起了“村民微信群”“村居公众号”,加大对基层党务、村务信息的公开力度;开设了“网格议事统一活动日”,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运用互联网+党建的治理模式,用网络直播平台等渠道,组织村民线上集中收看、线下聆听专家讲党史……真正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善治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以往大部分学生只是耳闻乡村振兴的建设情况,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同学们真正走进自己家乡,探究家乡发展变化,从中激发了青年一代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是在青年大学生心中埋下了学成返乡、报效家乡的种子,展现了强国一代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