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项目名称
分与合的哲学——原创技术架构的电动国民车
团队成员姓名
庄森/李锋/禹鸣/王玉庆/郑维维
项目/成果展示图片(请上传480px*360px大小的图片或等比例图片)
参赛项目的原理、基本思路及社会意义
电动汽车应具备的远途移动能力,取决于能否快捷添加电能而无需过长的续航里程。突破性的电动汽车技术方案应当从车载电源和外部电能供给体系两个方向同时架构,可从人工换电概念切入。首要的电池标准化问题,可依化整为零思路解决。借鉴自行车锂电池的结构制作2kWh容量的小箱电池,方便人工插拔又可依序排放于车辆底板夹层。不同车型不同电源容量对应不同电池块数,10块电池可在5分钟内更换。各电池不串联,分别向多段定子绕组电机的对应绕组段供电,巡航车速下各电池轮换工作。电能供给体系由集中充电站、换电作业点、货运车辆及收纳在周转架中的电池构成。充电站也是储能电站,换电作业点租赁场地。此技术架构适合打造电动国民车。

与现有技术或商业模式对比有哪些创新点
相近的技术方案是杭州换电出租车。该车使用4块80v60Ah电池,串联电压320v,每块电池重65kg,安装在后排座椅下,更换电池以半机械方式从后备箱操作,换下的电池就地充电储放。与其相比,本项目的技术架构有11项创新,⑴更换电池采用纯人工方式无需设备;⑵除更换电池时外、电池始终收纳于移动电池周转架,消减操作环节减少电池机械损伤;⑶换电作业点租赁场地设置,无基建投资;⑷小电池规格适合人工作业;⑸电池采用自行车锂电池结构拆装方便;⑹车上电池排放于底板夹层不占车内空间;⑺电池不串联拒绝高电压;⑻巡航车速下各电池轮换工作方便散热;⑼电池化整为零宜于标准化;⑽充电集中进行,充电站兼具储能功能成本分摊。⑾电池梯次利用自动移行。

团队成员姓名:马可、裘然、孙宇扬、严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