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新疆天山以南的一个小县城——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片小小的绿洲之上。三十年前,我的父亲翻越了整个中国的山川只身来到那里,在生产建设兵团结识了正支边农务的母亲。这个家庭伴随着我的出生,共同见证了新疆这片热土承载的艰难和热血。
记忆最早回溯到我在库车县林基路小学就读的时光,那时班里八十多个同学,一间小小的教室里,挂着一方坑坑洼洼的黑板。每逢寒冬降临,只能依靠教室中间一个小火炉取暖。2010年,国家开始实施“对口援疆”政策,浙江省作为阿克苏地区的对口支援省份,对地区各市县的人才、技术、管理、资金进行了全方面的援助。那年我正上初二,仅仅一个暑假,学校的所有教室都重新配备了与杭州市中小学同等标准的教学设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考察对做好全疆各项工作进行指导,没过多久,南疆四地州十二年义务教育、营养教育全补贴政策接踵而至。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了保障,父母的担忧操劳有了着落,所幸,我生活在这个如此美好的时代。
时隔4年,我依然记得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后全疆上下的强烈反响,每一个新疆人,都和我一样深受党和国家的雨露恩泽,享受安定和平的生活和祖国发展带来的成果。对家乡,我爱的深沉;对党和国家,我的感动、感恩溢于言表。
那些我在求学时遇到的“苦难”与“照顾”,给了我走出新疆看世界的机会。2015年高考,我毫不犹豫地填下了西安交通大学最为“关注民生、心怀天下”的公共管理专业。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学汇百家,公行天下”的院训使我心潮澎湃,我也渴望着有那么一天能够倾尽自己所学,为民服务,为民造福。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寄语掷地有声,让我对理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交大老教授“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则为我实现心底的誓言树立了一盏指路明灯。迁思回虑,于我而言,志愿服务之志,源于热爱与感恩,始于梦想与感动,终于理想与信念。
刚刚迈入大学,我便加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志愿服务社团英仔爱心社。作为志愿者,参与西安市碑林区的敬老、回访授课、大学游引导、Love Bank校内公益等多项志愿工作23次,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第八届两岸研习营”、上海市平安校园等大学生志愿者,获评西安交通大学“社会活动积极分子”。2017年6月,我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第八届玉树暑期实践团队项目负责人之一,与团队20人赴海拔36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两县三校开展为期21天的支教调研活动,服务师生2625人,服务课时296节次,团队得到《中国日报》、《凤凰新闻》等国内各大报刊与门户网站的相继报道,获得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社会实践校级优秀团队”一等奖。期间我负责统领团队的调研工作,开展《玉树地区小学教师培养和教学情况》调查,获取问卷441份,访谈资料26份,撰写调研报告《玉树地区小学教师职业生涯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届社会实践青年研究年会论坛”征文二等奖,极大的丰富了团队的支教成果。2018年11月,我作为西安交通大学15名青年代表参与芒果TV《青年说》录制,对《我在玉树的21天》进行了专题演讲;12月,我的支教及社会实践经历同样受到了西安日报关于西安交通大学“四个一百”活动专访。2016、2017年我留任英仔爱心社成为社团核心成员,探索“仲英青年学者计划”等新型大学生公益形式,共组织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支持的“心晴?至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8次大型(100人次以上)公益相关活动,积累了较多的志愿服务及活动组织经验,同期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荣誉表彰。公益路漫,踏歌而行,正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从始至终,我的公益梦想一直清晰而坚定。敬老院里,志愿者给予老人们关怀陪伴,又感受到他们面对孤独与病痛时的伤感和脆弱,我这才明白“老有所依”的真正内涵;蓝田乡村中学、玉树高原之上,那书本后藏着的一双双天真又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蓝天之下他们欢脱的样子与洋溢的笑脸,让我的内心一次次触动。我想要感谢,感谢这些如阳光般的故事;我想要奉献,以我所有的拥有服务更多的人。
在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依然存在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不均的地区,我来自祖国最西部,我渴望也有责任为需要的人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学识,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2018年10月,我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即将在2019年8月前往祖国西部服务支教。我的青春之帆已经找准了航向、鼓足了动力,我将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状态,参与到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不怕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摸爬滚打,甘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拼搏建功,以知识普及教育,以热血点染生活,以奋斗铸就梦想。